浙江“非遗”系列之十四:武林调
“武林调”,即“武林班”唱说带武林(即杭州)方言的地方曲种,前身为杭州宣卷,20世纪20年代演化为“化妆宣卷”后,又受到维扬文戏(即后来的扬剧)的影响,此名称,亦是苏沪一带人所称。20世纪50年代之后,正名为“杭曲”。
从武林调的基本曲调来分析,可分为三类,一类来自于自身。如男腔“大经调”、女腔“小经调”。这些“唱经调”,其构成是“一唱众和”,一般前四句为“一唱”,后接“众和”,虚词为唱佛名号“南无阿弥陀佛”;二类吸收其他。如[平板],即从维扬文戏“梳妆台”(即“孟姜女”)衍变而来,后又根据男女声不同音高,胡琴分三种不同定弦,分别为D调“反宫”,G调“正宫”和A调“异宫”;三类是“其他”和“自身”的结合。如“二六调”、“大陆调”,前为“梳妆台”和“宣卷调”的结合,后为“银纽丝”和“宣卷调”的结合,等等。
在武林调众多曲调中,具有“起平落”结构的“大陆调”,在20世纪20年代风靡一时,被很多曲(剧)种所吸收。据《中国戏曲曲艺词典》“大陆板”条介绍,“1937年前后,由锡剧艺人(从武林班“大陆调”中)引进锡剧腔调中,经长期实践和不断改革,成为锡剧主要唱腔之一。”据上介绍,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,即“大陆调”由武林班艺人所创,带板式变化的“大陆板”由锡剧艺人所创。后来武林调中出现的板式变化,多从锡剧学习而来。
20年代演变为“化妆宣卷”后的“武林班”,据统计,在杭嘉湖一带有十六个戏班,“1925年,民乐社(即武林班)进上海大世界游艺场演出,使武林班的影响扩大至沪。随即有四个班社接踵赴沪及苏南一带巡回演出,武林班始于江浙水乡显露头角。”30年代由于受国民党政府的禁令,有很多艺人走入茶馆,以曲艺形式说唱“武林调”。曲艺形式的“武林调”和戏曲形式的“武林班”,除有无化妆外,其它基本一致,即分脚色,伴奏为胡琴、三弦等;曲目有《何文秀》、《赵五娘》、《百花台》、《孟丽君》、《沉香扇》等。抗战胜利后,“武林调”一直保持较兴盛状态,有职业艺人100多,其中著名的有王桂凤、王桂珍姐妹、贺美珍等。新中国成立之后,王桂凤、王桂珍姐妹演出的现代曲目《比媳妇》(1958年)还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获得好评。其他艺人还有,裘逢春、金月红、方吉鹏、赵炳泉、朱化庆、叶艳芳、蒋锦芳、吴祖修、邵其庆、池预兆、傅智芳、王佳荣、贺松顺、邵五陆、蒋一尘、蒋双西、俞少泉、郝鹏芳、王雪芳、周君兰、杨文英、徐美英、吴菊英、绿牡丹、王桂凤、冯招弟等。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编撰的《中国曲艺音乐集成·浙江卷》中有诸多唱段均由他们演唱,可惜这些艺人大部分已去世。
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之后,“武林调”一蹶不振,目前已成绝响。
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掀起热潮的今天,如何让“武林调”及其他濒临消亡的曲艺能得到抢救、保护,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工作,我们相信,在不久的未来,“武林调”和“绍兴莲花落”等一样,均能成为杭州市民文艺生活中的一部分。
武林调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(作者系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)
